JN江南·体育官网音乐家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:丈夫离世32年她的痴情让人心痛
JN江南·体育官网音乐家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:丈夫离世32年她的痴情让人心痛洪如丁独自生活在北京,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不曾愈合的伤口。洪如丁每天清晨都会对着墙上的那张泛黄的照片,低声呢喃:“光南,你已经走了32年了。”那是她与已故丈夫施光南的合影,一张定格了他们美好时光的照片,而她的心,却永远停留在那个瞬间。施光南因脑溢血去世时年仅50岁,留下了未完成的歌剧《屈原》。为了实现丈夫未竟的梦想,洪如丁不顾一切,踏上了漫长的守候之路,32年一个人守护一份承诺,她的坚守背后,藏着多少难以言说的情感与坚持?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。
施光南,1940年8月22日出生在重庆,他从小便显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,年仅5岁时,他便在重庆市的儿童美术与歌曲作品比赛中,用简单的旋律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儿歌《春天到了》。这首歌曲竟然在小学三年级以下组别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。尽管这一成绩令他惊喜,但他却未能如愿进入音乐学院,家里贫困的现状使得他的音乐梦陷入了暂时的沉寂。
初中毕业后,他依然决心追逐音乐梦想,向往能够进入音乐学院深造,面对父母的反对和现实的压力,施光南依然执意报考了音乐学院附中。尽管他在音乐理论方面的基础薄弱,且在考试中遭遇了失败,但施光南没有气馁。他将失落转化为动力,在短短半年内开始从零起步,努力自学乐理和和声。结果尽管他再次未能通过正式的考试,却被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发现,并因此得到了插班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机会。
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,施光南的音乐生涯迎来了真正的转机。他几乎将所有的课外时间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和技巧的磨练之中。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既充实又艰难,但也为他之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施光南在学习过程中展现了强烈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,这也使得他在音乐道路上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。尽管身边的同学大多有着更加优越的音乐背景和早期教育,但施光南始终坚持“博采众长、为我所用”的理念。他从不拘泥于传统的技巧和方式,而是不断探索、创新,最终找到了自己的音乐风格。
1959年,施光南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,这是他音乐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刚刚20岁的他,带着满腔热情和坚定的信念,在这里开始了更为专业的音乐学习。
毕业后他进入天津歌舞剧院工作,成为一名音乐创作的中坚力量。尽管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富裕,但施光南身上总是随时携带着一支铅笔。他总是随时准备捕捉灵感,不论是在街头走路,还是在等车时,他都会注意到一些微小的细节,甚至捡起路上别人丢弃的烟盒,迅速撕开记录下突如其来的旋律。
年轻的施光南,才气逼人,创作的经典歌曲高达200多首。众多作品中《打起手鼓唱起歌》尤为人们熟知,这首歌原本是施光南在某次旅途中的偶然灵感而作,歌词富有节奏感,旋律激昂动人,直到很多年后,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才透露,这首歌的灵感来源于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。
洪如丁比施光南小6岁,那时她还在校园里憧憬着未来,施光南的名字早已在她的心里埋下了种子。她敬佩施光南的才华,但在她的想象中,这样的才子一定是一个饱经风霜、历经世事的成熟男人,命运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。经过朋友的介绍,洪如丁第一次见到了施光南。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,微风轻拂,空气中弥漫着初春的气息,洪如丁被他的才情深深吸引,但施光南的眼里,似乎音乐比她的身影还要重要。
某天,洪如丁主动约施光南一起看电影。她特意打扮了自己,穿上精心挑选的衣服。电影开场时,施光南才气喘吁吁赶到。洪如丁生气地跺了跺脚,但施光南却因创作的事情忙得没空注意。他解释道:“对不起,朋友们等我,我在修改一首曲子。”虽然理解他的工作,但洪如丁还是有些不满。施光南急忙伸出手,轻碰她的手背,承诺:“以后我创作的第一首歌给你听,带你去听我的音乐会!”
洪如丁没有生气,笑着答应了:“好,记住说话算话!”当时的施光南,怀着对洪如丁的浓厚兴趣,开始拼命创作。他希望能通过音乐打动她的心,让她看到自己对于这段感情的真诚。那时的他认为自己一定会履行诺言,将最美的作品呈现给她,带她去参加自己的音乐会。
然而多年后,当洪如丁翻开施光南的手稿,才发现那100多首未完成的作品,再也等不到施光南的诺言兑现。那些旋律永远停留在纸上,未曾有人听见。洪如丁只能在无尽的回忆里,独自怀念那个曾经的承诺。
1978年10月,施光南创作了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。这首歌曲主要讲述的是军人爱情故事,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情的情感表达。施光南在谈到这首歌时曾说:“这首歌的旋律主要以级进的音阶为主,几乎没有跳跃的音程,这使得歌曲的情感非常深沉且连贯,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,富有缠绵的美感。
电影《芳华》中的一幕,曾描绘过文工团的青年男女在房间里悄悄听邓丽君的歌,那种被视作“靡靡之音”的爱情歌曲,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,几乎无法公开播放,而施光南的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则恰恰突破了这一禁忌,成为了那个年代少数几首能够公开演唱的抒情歌曲之一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这首歌因其独特的新疆风情和深情的旋律,后来成了吐鲁番的“市歌”。无论是街头巷尾,还是车站市场,走在吐鲁番的街道上,你几乎能听到这首歌的旋律飘扬。一位来自新疆的姑娘在来信中提到:“听了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》,我从南阳回到家乡,重新和曾经错过的边防战士复合了。”这封信让施光南深感欣慰,也让他对自己创作音乐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1979年,对施光南而言,是一个充满创作的年份。那一年,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声乐作品的创作上,先后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。施光南在回顾这段创作历程时表示:“那时,我集中创作这些歌曲,是因为我看到群众在经历了多年单一的口号性歌曲后,急需一些更贴近生活、更加通俗易懂的抒情作品。我把这项创作任务视为一种责任,甚至有些像是战斗任务。
在短短的一年内,施光南几乎创作了100首新歌,而在接下来的四五年时间里,他的作品数量接近了200首,几乎相当于完成了两三年的创作量。这一年的集中心力创作,施光南对音乐的偏好和对创作的执着,使他在风格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——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,也不乏对人性和情感的细腻表达。
施光南的艺术梦想并不止步于此。早在1978年,他便开始构思自己的歌剧《伤逝》。他曾表示:“1981年是鲁迅先生的诞辰百年,我希望能借此机会创作一部歌剧作品,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。”为了这个梦想,施光南与编剧王泉和韩伟展开了紧密的合作。
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策划,歌剧的整体框架最终确定下来——分为“春一夏一秋一冬一春”的五个部分。1980年11月,歌剧的主体部分完成后,施光南将所有的精力再次投入到音乐的修改和完善之中,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。
1981年8月27日,歌剧《伤逝》终于在北京首演。首演的成功让施光南备感欣慰,他在之后的采访中提到:“《伤逝》是我音乐道路上的一块‘问路石’。”这部歌剧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施光南的音乐才华,也让他在歌剧创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凭借这部作品,施光南对歌剧创作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新的高度,也为他接下来更加宏大的创作目标——歌剧《屈原》的完成奠定了基础。
1990年3月17日,《屈原》歌剧首次展演,虽然只是清唱的初步展示,但施光南与洪如丁依旧激动得泪流满面。这是施光南多年心血的结晶,标志着他们共同努力的成果。
一个月后的一天施光南对洪如丁开了个玩笑:“今晚我来做饭。”他说着还偷偷地把她的自行车钥匙藏了起来。这是他们结婚18年来,施光南第一次这样调皮地开玩笑。
洪如丁没想到这竟是丈夫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。那天她一边想着晚上做什么饭,一边骑着自行车去上班,心里还在想着日常琐事JN江南·体育官方网站,却没有意识到,幸福的日子正悄然走向尽头。
施光南的突然离世打破了这一切。就在50岁生日的这一天,他突发脑溢血,倒在了家中。电话那头女儿施洪蕾在抽泣中告诉母亲:“妈妈,爸爸突然倒下了!”洪如丁心跳如雷,赶紧冲回家,将丈夫送往医院。
医生诊断出,施光南有先天性血管畸形,血管部分区域过于脆弱,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用脑过度最终导致了血管破裂,幸好治疗及时,但脑部的损伤已难以挽回。
洪如丁不愿放弃,每日守在病房外,守望着她心爱的丈夫。14天里她紧握施光南的手,含泪低语:“老公,你一定要坚持住!”然而施光南终究没能挺过这场劫难。5月2日,施光南永远离开了她。
痛苦的消息让洪如丁几乎无法承受。整理施光南的遗物时,洪如丁突然发现了一件破了两个洞的白色背心。她哽咽着问:“傻瓜,为什么不舍得买新衣服呢?”她的泪水顿时溢出,心中涌上无尽的痛苦与不解。
施光南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,留下了无数经典,他的生活始终清贫。每月工资只有105元,创作的稿费微薄,通常只有10到20元。他为音乐付出了所有的心血,但回报却远远不及他的付出。即便是像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这样的名曲,施光南也只得到了30元的稿费。
洪如丁终于明白,丈夫把一生的热情都投入到音乐中,投入到他深爱的土地上。为了音乐,他放弃了很多,而自己却从未为自己争取过什么。
“光南,你放心,我会帮你完成未了的心愿。”洪如丁在心里发誓。从那天起,她开始了漫长的守候之路。她要抚养正在上高中的女儿,还要整理丈夫留下的音乐作品,逐一整理她未能完成的梦想。
1997年,总政歌剧团决定排演《屈原》,然而资金却成了最大的难题。为了筹集资金,洪如丁一度考虑将施光南的作品拍卖,许多人对于她的这一决定开始指责她,为钱抛弃逝者的尊严,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质疑。面对外界的非议,洪如丁感到无助,但她没有放弃,反而愈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。最终,在施光南的朋友和学生们的支持下,《屈原》得以完成,舞台上首次上演。
这场演出是对施光南音乐才华的致敬,也是对洪如丁坚持不懈努力的回报。洪如丁继续整理丈夫的乐谱,举办音乐会,邀请更多的观众聆听施光南的旋律,并将这份艺术的传承与丈夫的爱继续延续。虽然她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挑战,但她从未停止过为爱人完成梦想的脚步。
如今,洪如丁已经年近八旬,孤独但坚定,她依旧坚持着对施光南音乐的承诺。她的坚守,不仅是对爱人的回忆,也是对音乐的无尽忠诚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她的故事提醒我们,真正的爱与承诺能跨越生死,留下永恒的印记。
参考资料:新浪网:“人民的音乐家”施光南金华晚报:本报记者专访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女士!《向经典致敬》往期节目中国当代音乐的一座高峰——纪念施光南八十诞辰梁茂春,人民音乐2020年06期,期刊愿他的旋律常绿——介绍青年作曲家施光南,晓光;,音乐爱好者1980年02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