赫德乐队_中国_北京_音乐会
赫德乐队_中国_北京_音乐会音乐会举办前,赫德会提前一周把节目单印制好,送给受邀嘉宾。有趣的是,在这张1905年的节目单右上角位置,赫德引用了《论语》中的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。
罗伯特·赫德于1908年回英国后,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担任副校长。1911年,他在英国逝世。
罗伯特·赫德被称作“晚清最有权势的洋人”。1835年,他出生于爱尔兰,19岁来华,28岁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,执掌中国海关长达45年之久。其间,他的活动涉及中国、经济、外交等方方面面。鲜为人知的是,在中西音乐交流史上,他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1884年,国际希尔兹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。赫德作为中方负责人,提前一年多就开始策划中国代表团的参会事宜。这次博览会,他安排比利时音乐家、时任中国海关邮政局司事的阿里嗣在会上介绍中国音乐,并派出6位能弹善唱的北京八角鼓艺人现场演奏《华祝歌》,向西方人展示中国音乐。
赫德之所以对此满怀热情,源于对音乐的热爱。作为一位音乐发烧友,他不仅熟悉乐理,能演奏小提琴、大提琴,还会写小提琴曲。漂洋过海来中国后,他经常用音乐和文学排解乡愁。他不时给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写信,请他从伦敦给自己购买乐器、乐谱和琴弦等,寄到中国。
1885年的一天,赫德听天津海关的一位督员报告说,洋雇员里有一个叫比格尔的人,会训练管乐队。他听后兴致颇高,让金登干买了一批西洋铜管乐器和乐谱,有短笛、短号、大小鼓等,然后请比格尔担任艺术指导,在天津组建了一支私人西洋管乐队。
这支管乐队,与几年前在上海英美租界成立的管乐队不同。12位乐手都不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,而是天津本地、出身穷苦的青少年,由此开创了中国人组成西洋管乐队的先河。赫德为此付出不少心血,时常亲自教他们音阶、音符和节拍等乐理知识。不到一年时间,乐队很快就有了起色。
赫德把其中8位优秀的乐手调到北京,又新招了几位乐手。北京赫德乐队就这样组建起来。据赫德的侄女裴丽珠回忆,乐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,有原来是理发师、鞋匠、裁缝和拉人力车的。由于他们是零基础,一开始入门比较困难,练习了几年才有好转。1889年9月,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写道:“我的北京乐队演奏得很好。这是除了工作以外,我仅有兴趣的事。”
其实,赫德在家工作时,乐队常常在院子里奏乐作陪。他的好友、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曾描述这番情景:“当他工作时,经常可以听见铜管乐队震耳欲聋的声音,使人联想到他正按着鼓点的节奏奋笔疾书。然而,他刚搁下笔,就拿起小提琴的琴弓,于是铜管乐队便沉寂下来。”
为了使乐队技艺有所长进,1895年,赫德请葡萄牙人恩格诺担任乐队指挥。同时,乐队增加了弦乐器,扩充为一支20多人的管弦乐队。这是第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西洋管弦乐队。赫德曾对金登干说:“真的,这些家伙可以学任何东西。你会惊讶他们演奏得多么好。我离开这里的遗憾之一就是把他们留下!”
1900年,义和团运动向洋人宣战,北京赫德乐队在劫难逃,解散。但赫德的热情不衰,一年后,又重建他的乐队。管乐队仍用原来的乐手,弦乐队的乐手则专门从上海招募而来。重建后的乐队,在赫德的悉心培养下,活跃于京城名流社交圈。
春JN江南·体育官方网站、秋两季,每周三下午,东交民巷使馆区柴火栏胡同(今台基厂),赫德家的大花园里,都会举办一场花园音乐会。《泰晤士报》驻华首席记者莫里循、清末驻美大使伍廷芳等都曾是音乐会的座上客。裴丽珠写道:“女士们在4月天高悬有如绵绵紫云的紫丁花下散步和展现新装、外交官谈论现状、传教士辩驳教义、新闻人员交换讯息。各国的各色人等都集中在这个国际性的小园地。”
赫德乐队还多次进宫献演。1903年,慈禧太后招待驻京外国使节及眷属的游园会上,乐队为各国使节演奏欧洲乐曲;1904年,光绪皇帝接见德国王子时,席间奏乐的也是赫德乐队。赫德对此颇为得意,他曾说:“这支乐队为中国的管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我不知道如果北京没有他们会是什么样子!”
1908年,清廷下令接收由外国人掌管的海关业务后,赫德不得不离开北京。那一天,在永定门火车站的月台上,出席过无数迎来送往仪式的赫德乐队,奏起一曲惜别的《友谊地久天长》,为73岁的赫德送行。据称,当时“没有一个人不含着眼泪道别”。
赫德走后,乐队随之解散。这批穿着马褂、手持洋乐器的第一代中国乐手,大都转入了各个新成立的军乐队。1922年,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组织管弦乐队时,五六位骨干成员都来自当年的赫德乐队。可以说,赫德乐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洋音乐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。文/本报记者 张小英 图/武锦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